2021年10月27日 星期三

Tulia - Nothing Else Matters

雪白的膚色,漂亮的臉龐,純粹乾淨的嗓音,在雪地裡,穿著波蘭鮮豔的傳統服飾,Tulia這個女聲合唱團翻唱Metallica抒情搖滾歌曲"Nothing Else Matters"。

在全球化的影響下,強有力流行唱片工業襲擊下,所謂的主流音樂文化迫使在地音樂遭受衝擊,傳統或民俗音樂也正是這弱勢的一環,而這二三十年來採取的跨界或融和的選項,或許是一個新的路徑,也可能是不得不然的選擇之一。當然,要說這首曲子是民俗的融合,或許是牽強了些,因為主要也只有嗓音採用了較民俗的緊嗓唱法,音樂本聲還是流行元素。不過,漂亮的畫面,美麗的聲音下,還是成功的推動波蘭印象。



2021年10月13日 星期三

Saltillo - Ganglion


在硬碟裡挖出這張專輯,也不知何時收進來的,但這是一張非常有意思的專輯,讓人聽了欲罷不能。先說在前頭,這是一張Trip Hop類型的音樂(但與其這樣說,我覺得遠不止於此),混著Downbeat、ambient、House、electronic、break beat等諸多元素,再來重重的鼓擊聲+Lo Fi,嗯!像噪音的音樂,對,有很多片段真的吵。一開始的小提琴跟大提琴弦樂著實讓人誤以為這是極微音樂的作品,但經過48秒後慢慢開始改觀,整張專輯極其豐富的內容,空靈的女聲、民族風、爵士樂、古典、中世紀聖歌、影片旁白,加上大量運用取樣及拼貼,處理得十分順暢,令人目不暇給。
整張專輯我很喜歡音樂素材的運用很有層次感,就像音樂解構後,再從新組構,不斷堆疊。而取樣及拼貼雖不是什麼創新的手法,在現代學院音樂或流行樂都不是罕見,但如何運用才是重點,順暢旋律及節奏是我喜歡的點。整個聽下來內容裝載太多,有點像個雜燴,但不如了解他盡興地把音樂玩了一遍。
最後一首的 F#m是一首鋼琴曲,與一開始的弦樂相呼應,讓一切回歸平靜。



Afilu She’srefot

 Afilu She’srefot ( אפילו ששריפות,即使火燒)

這次我把目光放在演唱者身上,因此,我上傳了一個音質較好的檔案。
演唱者:Harel Skaat
作詞:Yael Tevet
作曲:Harel Skaat
編舞者1:Gadi Bitton
編舞者2:Ran Hirsh
Afilu She’srefot這首歌是由Harel Skaat演唱,收錄於2006年的同名專輯中,這也是他的首張專輯。Harel Skaat於1981年8月8日出生於以色列的Kfar Saba,其家庭具有著葉門猶太人與伊拉克猶太人背景的家庭。Harel Skaat是藉由Kochav Nolad (A star is born)競賽,一個電視偶像歌唱大賽出道的,這節目於2003年首次舉辦,在第1季中Harel Skaat未獲得好成績,但仍繼續參加第2季(2004年2月至8月)的比賽,在比賽過程中,Harel Skaat普遍被認為會是奪冠的人選,然而他最終以5萬餘票的差距次於Harey Moyal,得到第2名,這個結果在當時也引發了一些紛爭。出道以來共發行了3張專輯,分別2006年發表了首張專輯,發行後評價好壞參半,多數的批評指出歌曲內容消極,缺乏自發性,但有優異的歌唱表現,或許也是高知名度帶來高標準的期待;2008年他發表第2張專輯” Dmuyot”;2012年發表了” Shuv Me'ushar”。2009年12月Harel Skaat獲選代表以色列以Milim(words)這首歌參加2010年的歐洲歌唱大賽,雖然決賽結果僅獲得第14名的成績,但個人卻獲得Marcel Bezençon Awards,這獎項是表彰決賽中表現最好的歌曲。
題外話,Kochav Nolad這類的電視歌唱比賽節目,果然是吸睛的焦點,但另一方面,確也產出了不少優秀的歌手。
Afilu She’srefot這首歌由木吉他、鋼琴、弦樂開始主導,之後帶入電吉他,加上Harel Skaat具有渲染力的的歌聲,顯現出十足的浪漫多情。這首曲子有兩個舞蹈版本,著名且流傳的是Gadi Bitton版本,這個版本仍維持Gadi Bitton的舞蹈特色,我很喜歡這首舞空間位移,流動的感覺,流暢且美麗。另一位是Ran Hirsh所編,他應 該是為Karmiel競賽而編的,這版本的音樂與Gadi的最大不同,是將歌曲中後段的一段轉折副歌加入,並持續到曲尾,我喜歡這邊的音樂情緒的延伸,也喜歡這段舞蹈動作身體的伸展。
附記:喜歡這首歌的旋律、氛圍,這首歌每句歌詞都很簡短,所以就自己腦補了。
我會永遠(為妳)歌唱
記得我,
守住每個時刻,
不要讓我離開妳
即使是一秒鐘。
妳活在我的生命裡
不要想著突然消失,
即使妳屏住氣息
我也會聽見妳的聲音
我將會是妳的,妳呢,
即使太陽不會再升起
是我的,我的愛人
即使是火燒。
我將會在那裏
在美麗與傷感貼心的時刻
妳不要將我(從心裡)抹去
(心中)不同的想法
如此瘋狂
他們的名字,他們的秘密
妳不會知道
在暗夜中我夢的都是妳
我會是妳的...
當太陽落下時 我為妳將星星點亮
將妳帶到我身邊
來到安全的岸邊,
保持妳的容顏
跟隨我的步伐
不要放棄
在所有人中,我只和妳。
我會是妳的...



Mendelssohn Concertos for 2 Pianos

 孟德爾頌( Jakob Ludwig Felix Mendelssohn Bartholdy )一生寫了兩首雙鋼琴協奏曲,分別是1823年的完成的E大調和1824年完成的降A大調,這個時期的孟德爾頌為14-15歲的少年,這兩首雙鋼琴協奏曲雖未臻成熟,但仍不失為旋律優美的作品,一般認為這是孟德爾頌為他與姊姊芬妮(Fanny)所做。




Ethno-Travel (Collection of Ethnic Music Volume 1)

 一張來自俄羅斯的專輯,標題是Ethnic Music,但卻不是一張純民俗音樂的專輯,收集的曲目有著不同的類型,如:民俗、民謠搖滾、新世紀、融合等,有時也應該把Kalinka擺一邊。




The Lotus Eaters

 

"這片土地的一切似乎永不變更!
島上的食蓮人來了,把船圍住.
這些憂鬱的人長著溫柔的眼睛,
緋紅的霞光映襯著他們暗淡的面影。
他們帶來具有魔力的蓮花莖枝,
把花和果實向遠方來客分送,
不論是誰,只要嘗一嘗蓮子,
在他耳中這海浪的澎湃洶湧
立即遠遠離去,化為彼岸的嗡嗡;
而夥伴的語聲也漸去漸弱,
變得隱隱約約,有如發自墓中;
他仿佛深深入睡卻又完全醒覺,
自己心音的節律在耳中化作了音樂。"

The Lotus Eaters(食蓮人)選自"Penelope (佩內洛普)",是美國作曲家 Sarah Kirkland Snider(莎拉·柯克蘭·斯奈德),於2010年為女聲和室內管弦樂隊而寫作的管弦樂聯篇歌曲(Song Cycle),聯篇歌曲與歌曲集的差別,大概是歌曲間會有著連貫性,這連貫的因素可以是故事,或是一個主題,而這首作品是基於荷馬的奧德賽中奧德修斯的妻子Penelope為主題的作品,是Penelope對記憶、身份以及回家意義的沉思。
依據作曲者的說明
"這首曲子橫跨在藝術歌曲、獨立搖滾和室內民謠之間,PENELOPE 的音樂有機地從哀傷的弦樂和豎琴反映到帶有鼓、吉他和電子設備的昏暗後搖滾的紋路裡,將強烈的旋律感結合理論方法創作歌曲。
《佩內洛普》起源於音樂劇院的獨角戲,是受J. Paul Getty Center委託,由McLaughlin和作曲者於 2007 年至 2008 年合著。最初為女低音/演員和弦樂四重奏配樂的作品,描述一個女人的丈夫在缺席二十年後出現在她家門口,患有腦損傷。一個無名戰爭的老兵,他不知道他是誰,她也不知道他變成了什麼樣的人。當他們一起等待他回到自己身邊時,她給他讀了《奧德賽》,在那本書的旅程中,她找到了一條進入前夫記憶以及戰爭的恐怖和創傷的方法。
2009 年,Snider 將 PENELOPE 重新構思為一個連篇歌曲,由 Shara Worden 和室內管弦樂團" Signal" ,在指揮家 Brad Lubman 的指揮下於在紐約克林頓錄音室錄製發行。(即影片)
這首曲子主要還是分成三部分,女聲,依次加入絃樂,與搖滾。堆疊著情緒,再恢復平靜。

Down the ward, the men are dreaming,
Drooling in their cots.
Pricks of blood in every elbow,
I am no better.
It's just that I'm awake
It's just that I'm awake and walking.
Walking.
Hear my footsteps down the hall.
Now I'm smelling the night air,
Crunching gravel as I walk, walk, walk.
Never, never, never, never will I
Never will I sleep like that again
Never, never, never, never, never,
Never will I sleep like that, sleep like that...
And I'm lost in this night
I'm lost in this night
I'm already lost, but not as lost as them
And I'm lost in this night
I'm lost in this night
I'm already lost, but not as lost as them
My sleeping, drooling, smiling men
I'm not as lost,
I'm not as lost
I'm not as lost as them.






Emerson, Lake and Palmer - C'est La Vie

 

" In the night
Do you light a lover's fire
Do the ashes of desire for you remain
Like the sea
There's a love to deep to show
Took a storm before my love
Flowed for you
C'est la vie "

我一直喜歡聽不像自己世代的音樂,就像這首1970年代的歌曲。1970年代,是前衛搖滾的巔峰時代,目不暇給的概念與創新,呈現精湛技巧、精緻與藝術。同時也是崩毀的年代,在不斷追求華麗的外表,冗長的樂曲,菁英終究離人群太遠。
那個喜歡的年代,不斷向遠方飛逝,但刻劃在內心的,仍是無限的感動,就像這首歌。



Arrival 2016 - Opening & Ending Soundtrack - "On The Nature Of Daylight"

 "If you could see your whole life from start to finish, would you change thing?" Louise這樣問著。

Arrival(異星入境)是2016年發行的一部好萊塢科幻電影,但卻是一部值得深思的電影,在科幻的表象下,卻是談論了語言溝通的重要、語言影響思考、線性語言及非線性語言、因果論及宿命論,這些都可為形而上的論證。然而,如果你是Louise,可以預知整個一生,你會如何呢?
Arrival一開始及結尾是Louise的視野敘述,這裡的音樂線條簡約而舒緩,堆疊著一種情緒,是無奈還是坦然接受,不知,這一種氛圍,極富質感。雖然這部電影的配樂是由Jóhann Jóhannsson譜寫,然而一開始及結尾的音樂並不是Jóhann Jóhannsson的作品,而是採用了Max Richter的"On The Nature Of Daylight",這是件有趣的事情。這首作品首次出現於Max Richter發表於2004年的"The Blue Notebooks"專輯中,而Arrival就如同其他電影擷取古典音樂出現在影片中一般,將其選入,只是這裡這段音樂位於更重要的地位。另外這首樂曲在發表後的10多年間,已經多次被引用,依一篇網路文章記載(註1),如"Stranger than Fiction (2006)", "Shutter Island (2010)", "Disconnect (2012)", "Jiro Dreams of Sushi (2012)", "The Face of an Angel (2014)", "The Innocents (2016)", "Togo (2019)". 以及"Castle Rock "等都曾出現過(找到的資料在下方)。而這些影片是否運用恰當,就端看各人的感覺了。
這首曲子有三段簡約的旋律,分別由大提琴、中提琴、小提琴奏出,並逐次疊加,整體很簡約,但極具渲染力。
這邊還個文章談到電影裡引用類此片段音樂的情境,並稱為暫時音軌,可以看看(註2),不過我覺得Arrival中引用"On The Nature Of Daylight"效果的強大,已遠超過這概念的界線。

Anoice - The Hidden Forest (2021)

 Anoice - 來自日本東京的四人樂團,依他們的說明這是一個電影的樂器演奏組合,其團名原本欲命名為A Noise,但發現已有這樣團名的團體存在,所以合併二字成為Anoice作為團名。聽了他們的音樂,可以理解為什麼叫做電影的樂器演奏組合,從Anoice 主要以使用鋼琴及弦樂表現,加入部份的合成器,樂曲平緩的推動,慢慢堆砌,營造高潮的氛圍,腦海中不由得想起了一些影像,在許多電影配樂也是如此;而在另一些曲子吉他及打擊樂器的導入,漸漸有些狂躁。這樣的音樂,不免令人想起新古典及後搖滾,也因此,許多人將其歸類於新古典及後搖滾。他們的音樂長短適中,適合在午後或深夜靜靜聆賞。

The Hidden Forest是Anoice 剛剛發表的專輯,也是這團體的第6張專輯。
Anoice :
Takahiro Kido – 吉他,鋼琴,風琴,鐘琴,手風琴,電子鋼琴
Yuki Murata - 鋼琴,合成器,大鍵琴,風琴,鐘琴,笛,大提琴
Utaka Fujiwara - 中提琴,小提琴,電鋼琴,鋼琴,合成器
Tadashi Yoshikawa - 爵士鼓, 打擊樂器, 特雷門, 電唱機, 鐘琴

TWO LANES – Satie: Pièces froides: II. Danses de travers, 2. Passer (Two Lanes Rework)

 當20世紀初起來臨,調性音樂的框架被打破,曲式的束縛被掙脫,電子聲響的導入,一連串的實驗概念的創出,而Cage的鋼琴作品"4分33秒"的發表,帶領著人們進入形而上的思索,究竟什麼是音樂?相對於以往華麗旋律,極簡的元素譜作,開始開闢出另一個相異的世界,後現代的取樣、拼貼,讓樂曲的創作更加自由。

音樂原本就不斷在進化,德意志留聲機公司(Deutsche Grammophon Gesellschaft,簡稱DG),最古老的唱片公司,古典音樂重要支持者,在進入21世紀後,製作了Recomposed系列,將古典音樂原作改寫,結合現代音樂概念,及電子合成器製作音樂,而其中的Recomposed by Max Richter: Vivaldi – The Four Seasons大獲好評,更鼓舞著此類作品的投入。TWO LANES – Satie: Pièces froides: II. Danses de travers, 2. Passer是DG新推出的作品,不禁令人思考流行電子音樂與古典音樂的界線在哪裡,是跨界的融合,還是原本就沒有那個界限,什麼是古典音樂?是否是由人的內心在形塑。
薩提(Satie)大概沒想到,在100年後他會變得如此有名及受歡迎。不過,據說他是個怪人,應該也不會在意這個。



The Narada Nutcracker

 Mike Oldfield曾經抱怨過說,我做的是搖滾音樂,但他們現在卻把它歸類為新世紀音樂,而這裡指的就是他著名的"Tubular Bells"專輯。寫這個不是想談"Tubular Bells",而是新世紀音樂(New Age)這個名詞它的定義是有在變動,而且是主觀的。這種情形也不是只發生在New Age,其他領域也是如此。以往人們喜歡用刀似的切割(跟政治很像),這是古典,那是搖滾,喔!這個應該是靈魂,然而音樂越是多元,音樂人的發想不會受到制式類型的框架侷限,所以越會發現,類型名詞的作用只是盡量描述音樂的形象。

回到本題是Narada 製作的 Nutcracker"胡桃鉗",這就是柴可夫斯基寫作的那部胡桃鉗。在Narada成立於 1983 年成立於密爾瓦基,是一家獨立的新時代音樂唱片公司,旗下有一些品牌例如原聲的Lotus系列、電子合成的Mystique系列,融合的Equinox系列等等,著名的藝人David Lanz、David Arkenstone、Paul Speer等。而這張胡桃鉗便是結合旗下眾音樂家演出的作品,其中節取芭蕾舞劇裡著名的曲目,共收錄16首曲子。其演出仍是按照原本的樂曲風貌演出(畢竟早期會惡搞元做的比較少,雖然我都很期待),但這畢竟是新世紀品牌,因此,在弦樂、打擊樂器部分著重在合成樂器的表現,另外也有呈現一些新世紀的氛圍。



Paderewski Piano Concerto

帕德雷夫斯基(Ignacy Jan Paderewski), 一位波蘭鋼琴家、作曲家,並且是一位政治家。真正開始注意到他是在前幾年,那時鄧泰山來台舉辦60歲鋼琴獨奏會時,朋友去聽順手買了一張專輯給我,那張CD是鄧泰山演奏帕德雷夫斯基的鋼琴作品專輯,裡面收錄了一些鋼琴小品、波蘭舞蹈組曲,還有這首鋼琴協奏曲,在此之前大概只對名字有一點印象吧!這首A小調鋼琴協奏曲是他唯一的一首鋼琴協奏曲,相關介紹請看下方。






Black Hill & Silent Island - Tales of the night forest

 Black Hill是匈牙利吉他手Csarnogurszky István的個人音樂計畫,另外也是Silent Island樂團的成立者,他同時也身兼musicformessier', Stvannyr' and Realm of Wolves'等樂團的吉他手。

"Tales of the night forest"是一張純粹吉他演奏的後搖滾專輯。



Bernard Xolotl with Daniel Kobialka - Procession

佇立的小提琴,在時間與空間的裂縫中,獨自呢喃著。

交織著的 是孤寂與疏離

Bernard Xolotl 於 1951 年出生於法國。 17 歲時,他意識到他需要更多的自在的生活和表達自己的想法,於是離開了法國,四處旅遊。 1974 年,他定居在加利福尼亞州,並在那裡生活了 19 年。目前居住在法國。他經常前往美國,然而他不認為自己與任何地方有關:“我從未"決定"住在美國、斯堪的納維亞、尼泊爾或波利尼西亞,我也從未想"返回"法國或任何地方。今天,我在加利福尼亞明天下午我飛回歐洲。我是一個完整的游牧民族,一個愛國者,一個地球公民。
十多歲時,Bernard 開始對電子音樂感興趣,在法國,電子音樂的第一批先驅稱此為“Concrete Music”(具象音樂)。 他說,“我聽到的第一批電子音樂作品來自 Pierre Henry、Pierre Schaeffer 和其他先驅者的幾部作品,主要是法國人,大約在 1966-67 年,那時我 16 歲。然而,是Pink Floyd 第一張唱片之後激發了我對電子音樂的熱情,而不是具體音樂,實際上我從未真正對它感興趣”。他學習藝術和哲學直到 1969 年,就在第一個類比合成器商業化後,他從事的研究類型以及他選擇閱讀的書籍塑造了他對這種新興音樂創作方式的品味。自此,他開始了他的旅行和音樂家活動。在七十年代初,他是新興的Cosmic Music的核心(Krautrock),尤其是與“柏林學派”的關聯。 1972 年他前往瑞士的一個音樂節,期間遇到了 Klaus Schulze,同時也結交了Manuel Gottsching, Terry Riley,和其他七十年代音樂革命的重要領袖,並與其中一些人一起工作。例如,他在 Terry Riley 和 LaMonte Young 的歐洲巡演期間協助他們。
Bernard Xolotl 至今共發行了11張專輯,這張Procession是他的第5張作品,發行於1981年,由他作曲及合成器的演奏,並由美國小提琴家Daniel Kobialka擔任小提琴及中提琴的演出。



Maniucha Bikont & Wojcinski - Oj borom, borom

" 這是一個炎熱的六月晚上在Kurchytsya村莊,空氣凝結,嘶嘶作響。那裡有三個老婦人坐在長凳上,我蹲在旁邊。女士們坐著不動,唱歌。她們是漢娜、哈琳娜和洛尼亞。

寂靜被一群人打擾,蚊子在我們頭頂盤旋。這個晚上,女士們唱婚禮和收穫歌曲。在過去的六年裡,我造訪Kurchytsya數次。我錄了同樣的歌曲,我一遍又一遍錄製新的歌曲。我和女士一起唱歌。當漢娜認定我已經掌握了一首指定的歌曲,她宣布:“這首你現在可以唱了’,我覺得好像是她給予了我。現在我想和你分享這些歌曲。
這張唱片講述了過去幾年我造訪過的許多地方的一處,在 Polissya 周圍尋找老歌手,聽他們的音樂,和他們短暫一起生活,為了能夠理解及構思這些歌曲的世界。Ksawery 和我所涉及的不只是民族學研究,而更是一種為我們自己詮釋的搜索,創造​​我們自己的世界。
首先,我們一起學這首歌,專心聆聽不同的變化、音色,語氣,氣氛。然後我們運用我們的感性和想像力來處理音樂材料。Ksawery 是一個直覺主義者:他透過即興創作的主題發展了人聲部分。就像我聽過漢娜、哈琳娜和洛尼亞的歌聲來詮釋歌曲。這裡的歌詞的安排有特定的次序,也是一種解說。我的任務是創造一種印象,所有這些故事是同一個神話的一部分。我們故意從春天求愛之歌開始。接下來是一個開始尋找女孩的男孩對未來會結婚的焦慮,然後好奇擁有一束藥草的女孩會與誰相配;然後是成年生活的故事 – 經歷分離,父母去世,與新的家人生活在一起,嚮往著家庭。最後,一首聖誕頌歌,我們又回到求愛、婚禮和關於鷹的豐收之歌,這是指豐收和生育能力。您可以隨時從這張唱片的任何一點選擇來聽,因為次序形成一個圓圈,類似於一年的循環。
Maniucha Bikont,2017 年 1 月,華沙 "

Ksawery Wojcinski,1983 年出生於波蘭科寧。低音提琴手、作曲家、歌手。他畢業於 Konin 的中小學音樂學校和 Bydgoszcz(波蘭)的音樂學院。Maniucha Bikont,出生於1986 年 6 月 2 日,是當代和傳統音樂的歌手,也是東歐民族學的學者, 她會演奏低音號、手風琴和其他的樂器。這張專輯由歌謠演唱搭配低音提琴的特別組合,Ksawery Wojcinski 的低音琴聲展現著當代及爵士的風情,很迷人。而 Maniucha Bikont 有個性的歌聲,與低音提琴形成平衡。
*Kurchytsya位於烏克蘭。



2021年10月6日 星期三

Moszkowski Piano Concerto

 莫里茨·莫斯科夫斯基(德語:Moritz Moszkowski,波蘭語:Maurycy Moszkowski;1854年8月23日-1925年3月4日)為波蘭猶太血統的德國作曲家、鋼琴家和教師。

莫斯科夫斯基譜作的作品雖不少,在世期間也頗受歡迎,但現今被演出的機會卻少很多。他一生譜寫了兩首鋼琴協奏曲,分別是B小調的第1號與E大調的第2號,其結構與尋常聽到的協奏曲的三樂章型式不同,這兩首協奏曲都是採用四個樂章的形式,而這兩首又以這首第2號聞名。


Crows in the rain - You Are Dying In My Arms (the frozen last gasps)

 每一個夜晚我都會選一張專輯來聽,可能是懷舊,也可能是新的探索;或是古典,抑或是前衛流行。昨日,我鎖定在後搖滾的世界,從眾多的團體中,隨機挑選了一個,Crows in the rain,嗯!雨中的烏鴉,這名字有意思,許多人都覺得後搖同質性很高,這的確是,聽聽看這團也是嗎?樂音有著優美的旋律曲線,濃濃的環境聲響,緩緩推送我的思緒,而Crows in the rain更引我注意的是,這是個伊朗樂團。




World's End Girlfriend - Hurtbreak Wonderland (2007)

 "world's end girlfriend",光看名字就可以給予人許多的想像,這是一個樂團名稱,有人喜歡將這樂團歸類於後搖滾,或許在形式上有著這樣的外觀,但我認為實際應不只於此。這個樂團是日本音樂人前田勝彥(Katsuhiko Maeda)組成的一人樂隊。如果喜歡有實驗味道音樂的朋友,應該會對他的音樂愛不釋手,因為他就像是位畫家,拿起了畫筆,運用多元的元素,盡情地揮灑,從他的作品中,可找到了古典、爵士、電子音樂、噪音等等諸多元素、每每曲子流露著甜美浪漫的曲調旋律,接著伴著狂躁的聲響,或再墜落沉重環境帷幕,呈現結構緊密又繁雜的影像。



Van den Budenmayer Concerto en mi mineur (SBI 152) Version de (1798)

 
這首音樂出自"La Double Vie de Veronique",國內取名為"雙面薇若妮卡",其實這名稱容易令人誤解(不過總比第一次上映時被取名為今世今生好多了)。

透過水晶球,眼睛看到的是顛倒的景象,那在同一時空,是否存在著相異的世界與人生?
作曲者Van den Budenmayer 是電影中虛構的18世紀波蘭作曲家,其實就是Zbigniew Preisner作曲者本人。
女高音:Elżbieta Towarnicka
O voi che siete in piccioletta barca,
Desiderosi d'ascoltar, seguiti
Dietro al mio legno che cantando varca,
Non vi mettete in pelago, ché forse,
Perdendo me, rimarreste smarriti.
L'acqua ch'io prendo giá mai non si corse;
Minerva spira è conducemi Appollo,
è nove Muse mi dimostran l'Orse.


Ludovico Einaudi 的鋼琴音樂

 Ludovico Einaudi

午後,閉著眼,倚躺在椅上,聽著鋼琴的音樂,是小小的享受。我一直很喜歡Ludovico Einaudi的音樂,有著優美的旋律,簡約的線條,符合我的喜好,平靜,但卻有著影像畫面。
相關作曲者介紹請看維基



Halelu

 一開始的舞姿便令人印象深刻,直覺的想到其他地方,不知這裡的設定有無特別的意思。整首舞流暢,我喜歡其中一些左轉的動作;中段的音樂部分很優美,動作組成很有特色。

https://www.facebook.com/ilan.birnbaum.1/videos/509482860327249

Ion - Immaculada

Acesta este un moment de armonie

Un nou răsărit al limpezimii
Mângâiat de spiritul naturii
Un răcnet al tunetului încuviinţând
( Cetatea Cisnadioara 女聲旁白 )

最初的音樂,宛如Dead Can Dance影像的錯覺,直到第三首曲子,讓思緒急速拉回,ethereal氛圍的美聲,加上民謠的曲風,"噢!這是Ion"。在長笛、鋼琴、曼陀鈴及風笛等樂器交互的使用下,時而悠揚,時而深沉靜謐,女聲輕聲的口白,讓曲子又呈現不同風貌。
Ion 是 Duncan Patterson於2005年離開Antimatter後,所成立的團體,而這張 "Immaculada"是這團體的第二張專輯,整體氛圍根基在民謠的情緒,尤其來自他愛爾蘭背景的影響,而在不同的曲子中加入不同國家的語言,如西班牙語、羅馬尼亞語,為不同的曲子再增添不同的風情。整體的聆賞下來,對於耳朵沒有過多的張力刺激,而在輕柔平緩的情緒下享受50分鐘的音樂之旅。